小小的玻璃瓶內,一顆葡萄在接受機器人做的皮膚縫合“手術”,又薄又小的葡萄皮在機器人靈巧的“小手”下,很快縫完最后一針。整個手術過程快速而精準,令人驚嘆不已。完成這個縫合手術的機器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世界尖端機器人——達芬奇。
說起達芬奇機器人,夏教授打開了話匣子。他說當今時代,外科手術已經不單單是指傳統意義上的“開大刀”,作為微創型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它的出現,是醫學進步的一大標志。
據了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由外科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成像系統三大部分組成,其設計理念是通過微創的方法實施外科手術。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其實就是高級的腹腔鏡系統。
在手術室,只見坐在主控臺上的主刀醫生掌控著“達芬奇”左右兩個“手指”,雙腳踩在腳踏板上以控制器械和一個三維高清內窺鏡。當“手指”在前方偵探到病灶所在,便“一腳”下去,讓切割器械向病灶發起攻擊,在空間狹小的胸腔腹腔之內,達芬奇機器人的優勢不言而喻。
值得強調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并不是我們一貫認為的具備人形以及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嚴格來說,是一種高級平臺或者是醫療輔助器械。它改變了醫生傳統做手術的方式,不再需要醫生站著做手術,而是舒適地坐在控制臺完成手術工作。
如此看來,無論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如何先進,它終究需要主刀醫生去操作施行手術。從實質上它延伸了外科醫生的雙眼、雙手功能,并提供無與倫比的靈活性、準確性和操控性,大大優化了主刀醫生的操作。與達芬奇搭檔,不僅僅需要過硬的臨床經驗和良好的外科手術經驗,還要取得相關的操作資質。相比傳統手術,達芬奇機器人只需開幾個小孔就能進行手術,這樣一來,大大減輕了患者的手術痛苦,還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并發癥等問題的發生,非常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不過,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作為一臺機器,有不少人會質疑它的穩定性以及安全性。據了解,交大一附院從2016年1月份引進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以后,已經成功完成了1500余例手術。夏教授說,當前醫用機器人發展擁有良好的前景。當下,醫用機器人的全球市場正在持續高速增長,目前我國已經引進78臺機器人,而且國內也陸續出臺了多個戰略規劃和支持政策促進機器人產業的健康和快速發展。不久的將來,更多患者將享受到高端器械的福利。